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读书网 > 一品富贵 > 第四百八十章 不杀

第四百八十章 不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寇准什么人都不相信,独信服张咏。在史上未来张咏从成都卸任,寇准正好在陕西,接待了张咏,然后寇准请教张咏,张咏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于是读霍光传,读到不学无术四个字,哈哈大笑,张公原来说我不学无术。

这个学非是学问,而是学术。

若是别人,寇准准得恨上了。

但张咏评价也有失公正,实际宋九评价才是对的。过了许久,宋九才清晰地知道小寇的为人,给他的评价是四个大字:中二青年!

其实不用背嵬军前来,只要王继恩出兵,巴蜀起义军就会镇压下去,经过宋辽征战,几乎是这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洗炼,双方战斗力悬差太大了。若是王继恩再克制自己贪暴的欲望,辅施仁政,连张咏风头都会让他压下去。

现在王继恩肯定迟了。

而且连军功都要被抢走。

王继恩不出兵,别的宋朝官员坐不下去了。益州是巴蜀的风向标,益州安,巴蜀就能平定,益州不安,巴蜀起义军就会产生勇气。张雍与卢斌带着三千步卒,从梓州发兵,徐徐向金堂出发,企图从益州东南打开一道缺口。

现在整个益州四面要寨一起被义军占领,这才导致益州几乎被封锁起来的。

战事从中江寨打响。

张雍攻寨不下,于是秘挖地道。

巴蜀诸寨终与北方不同,非是宋朝边境诸寨,有许多是建在山丘上,即便挖地道也不容易,平原上也有,然而宋朝渐渐完成了宋九的计划,堡砦大型化集中化,各个堡砦用了石头与水泥,坚固无比。又非是幽州城,城墙坚固,双方也知道许多破解火药炸城墙的办法。即便炸塌了,双方军纪严明,也迅速用栅栏将缺口堵上了。

但巴蜀呢?

义军也缴获了一些火药,非是从宋军手中缴获来的,而是从各矿坑与州库里得来的。可是他们又不会用,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具体作用,只知道用来炸石头的。

因此中江寨很快就被张雍炸开一道巨大的豁口。

张雍与卢斌带人杀了进去,首领诛杀。余下的劝戒一番,遣送回家。

然后两人继续领军向成都挺进。

这两人如今赫赫有名,成了义军眼中钉肉中刺。

而且一旦让他们与成都宋军会合,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义军将兵马集中,一度达到了五六万大军,杀向了卢张的梓州军队。

张雍与卢斌见敌人势大,只好撤退,渐渐撤到中江平原上。

眼看就要追上时,忽然一支宋朝骑兵杀出来。

背嵬军!

杨琼的中军。

杨琼用旗号指挥。

一千六百名重骑杀出。

不知道史上的宋朝静寨军为何消失了,可能就是这个速度拖累吧。

但这支军队却给了西夏与金人灵感。西夏出现了铁鹞子,这个铁鹞子装备不及现在的静寨军,也不及史上那支静寨军,然而就是这支重骑,一度让宋朝很头痛。

然后到金国。

当然缺陷仍很多。成吉思汗的军队证明了金大神的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所以铁鹞子也被宋军打败过,金人的重骑让岳飞杀得落花流水。

但它现在还不是辽军能击破的,更不是义军能击败的。

一千六百名骑兵放在数万大军中不算什么,但是义军人数多,只是一群绵羊。甚至与唐河前辽国精骑相比,他们连绵羊都不是,只是一只只蚁蝼。

重骑划开一道道血浪。

义军很快就被杀傻眼了。

这时后方宋军在喊话了,投降不杀。

不杀,成了张咏治蜀的标尺,不杀。成了背嵬军平叛的根本。

然后重骑停下。

但这些义军仍不甘心。

于是趁机后撤。

杨琼旗帜一挥,四营重骑会合,让出五道巨大的通道,六营轻骑杀了出来,但没有追击。而是一路骚扰,不停地喊话。义军不敌,且战且退。没有退多远,一左一右两支骑军杀了出来。

张凝与杨延昭的背嵬左军与背嵬右军杀出来了。

非是中江战役,双方力量悬差太大了,背嵬军权当是一次实战练习的。

借助中江平原地势平坦,继续演绎着各种战术与配合。

一天下来,义军筋疲力尽,这时候荆嗣的前军从后方包抄上来。

背嵬军这才正式发起第二波冲锋。

四军合围,瞬间无数义兵倒下血泊中。

但这次攻击仍然很快就收下,这时候宋军再次喊话,最后一次机会,若不降,全部坑杀。

没办法再打下去了。

几万义军纷纷放下武器,伏在地上投降。

还是不杀。

几员重将从张雍嘴中得知成都城中的消息,都不想夹在张王之争中,于是就地解决。普通兵士遣散回家,至于各个首领,他们虽非名将,不过脱颖而出,都是武力过人之辈,这才服众的。派人劝降,收编到禁军中。一是投降朝廷进入禁兵,二是当首领处决,如何决择?各个首领纷纷俯首投降。

四员重将看到大局已定,将降兵交给了张雍处理。没有进入成都,而是呼啸南下。

南方还有大量的叛军存在。

王继恩出兵了,可是环眼四顾,成都附近都没什么叛军存在了。王继恩只好派军队南下配合背嵬军缴匪,但这些多是步卒,速度慢,还未到一处,叛乱早就让背嵬军镇压下去了。

背嵬军南下,大大小小战役一共打了三十多次,前后毙敌六千多人,俘虏九万余人。但背嵬军仅牺牲数名兵士,受伤兵士都不满一百人。

但其意义不仅如此,这是有史以来统治者在农民大起义中公开反思自己的过失,连赵匡义本人都下了罪己诏,而且一个不杀,传遍了巴蜀大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