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读书网 > 雅骚 > 第三百五十二章 北京北京

第三百五十二章 北京北京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徐转讯也上前见礼,徐转讯是上海人,也姓徐,但与徐光启并无亲戚关系。

见到张原三人,徐光启非常愉快,问知还有二十三位举人与张原同行,现泊舟三岔河口,即命仆人备车、备轿,请武陵带路去把那些举人一并邀来赴晚宴。

徐光启向张原三人介绍他身边那个三十来岁的儒生道:“这位是我的同乡孙元化,字初阳——”

这卧蚕眉、丹凤眼,相貌堂堂的儒生即躬身道:“在下是徐老师的学生,上海孙元化,见过张解元、金神父、徐举人。”

张原甚喜,他就知道在徐师兄这里很可能见到孙元化,孙元化少年时师从徐光启学八股文,受徐光启影响极深,学习西学,尤精西洋火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张原自是热情结交——

徐光启挽着张原的手,邀金尼阁、徐转讯,还有孙元化进到庄园前厅坐定,烤火、饮茶,徐光启道:“我闻山东饥民为盗,阻断运河,本月中旬犹未见师弟到来,料想是受阻了,且喜河道重开,师弟平安到达,幸甚。”

张原即向徐光启说起山东灾情,徐光启的神色顿时凝重起来,说道:“我明曰与你们一道进京,饥民救灾刻不容缓啊。”

金尼阁生怕徐光启事繁无暇顾及他,赶忙取出一封信呈上道:“这是罗马红衣主教贝拉敏神父写给大明圣教徒的信,就交给保罗兄弟了,原信是佛朗机文,我已译为汉字,文采拙陋,保罗兄弟见笑了。”

徐光启当然看不懂葡萄牙文,恭恭敬敬看完金尼阁译的信,说道:“主佑平安,祝贝拉敏神父神形康泰、德化曰隆。”又向金尼阁祝福。

金尼阁向徐光启说了南京王丰肃神父被拘禁幸得张原解救之事,徐光启皱眉道:“因利公的努力,这些年圣教在大明传播颇有起色,但自利公去了天国,庞神父等人只看到传教的可喜成果,却不留心背后的潜藏危机,朝野反对天主教的势力很庞大啊。”对张原道:“师弟见事极明,劝告王丰肃的那些话很对,只恐那沈侍郎不肯善罢甘休,我进京要与庞神父、熊神父长谈,必须得小心应对,否则,圣教在大明将遭受重大挫折。”

过了半个多时辰,张岱、文震孟、黄尊素等人到了庄园,只有范文若、周墨农、祁彪佳三人感了风寒没有来,寒暄过后,徐光启领着众人参观他的庄园,徐光启在此经营了近三年,辟有农田两千亩,这里原来都是荒地,徐光启率仆人和雇农开垦出来种水稻、甘薯、玉米和草药,还种有葡萄,因为天主教弥撒需要红葡萄酒,以前都是从澳门运到京师,徐光启要自酿,这是一个非常有探索和实践精神的人——

天寒地冻,白雪覆盖,当然看不到什么,但徐光启按照《泰西水法》制作的龙尾车、玉衡车、恒升车还有田间的灌溉、排水渠道却让众人开了眼界,徐光启指着山边一口深井道:“此井亦是依《泰西水法》里寻找水源之法才确定位置的,往年这一带找不到水,干旱并非不能克服,天灾虽烈,依然能以人力缓解。”徐光启很有信心。

当晚,徐光启宴请诸举人,所有鸡鸭鱼肉全部庄园自产,米饭也是松江引进的八月白晚稻,只是饭粒短小一些,没有江南种出来的那么香,但这已然难能可贵,大米经大运河数千里运到北方,米价昂贵,黄河以北贫苦人家根本吃不起大米,只吃小麦、大麦、荞麦、稷黍和各种豆类——

翰社诸举人在张原那里获知了很多泰西科技理念,在徐光启这里看到了实践,不虚此行啊。

二鼓前,张岱、文震孟等人回到运河船上歇息,张原和金尼阁、徐转讯留在徐氏庄园过夜,徐光启与张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围炉夜话,孙元化旁听,徐光启善能观察,他看得出张原在那些举子当中很受尊重,可以说是有威信,这种尊敬并非对财势和权力的仰慕,张原才十八岁,与他们一样都是举人,翰社社首并非官职——

徐光启去年底与张原有过一次通信,张原回复的长信中关于科学、道德、财富、时政、外患的论述让他惊喜交集,深感大明有英才,国家之幸,所以此番亲见,自然要当面请教,没错,就是请教,而张原与徐光启也有一见如故的感觉,神交已久啊,两个人不谈什么科举八股,直接从强国富民之术谈起——

徐光启道:“富民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当以人力克服天灾的危害,并提高明军的战斗力来抵御外虏。”徐光启对张原在上次信中针对辽东形势的分析很钦佩,因为据不久前邸报,兵部尚书薛三才报称努尔哈赤已经创立了八旗制,势力大张,野心勃勃——

张原对徐师兄富民强国的主张表示赞同,但当前最大的危机却是东虏和天灾,北方推广水稻固然好,可干旱之地根本没法种,若要兴修相关水利则耗资巨大,朝廷不会出这个钱,北方士绅也没有这个眼光,而红薯、玉米、土豆却是可以在干旱之地推行,这样可缓解饥荒,富民可缓,让百姓在持续的干旱年份中吃饱才是当务之急——

徐光启听张原这么说,即取出他写的《甘薯疏》给张原看,这是徐光启在津门屯田种甘薯的经验总结,对在北方干旱土地上甘薯的藏种、栽培、农时、土壤、耕作、施肥、修剪、收采、食用都有详细论述,张原赞道:“弟只会空谈,师兄却已作出这么多实绩。”

孙元化道:“徐老师广谘博讯,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随闻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

徐光启摆摆手,对张原道:“师弟的见识在愚兄之上,很多事情愚兄曾考虑过,但却不清晰,师弟娓娓道来,如剥笋抽茧,让人茅塞顿开。”

二人谈到西学,让张原惊奇的是徐光启的哲学基础理念竟然是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徐光启最佩服的就是西学中的数学化成分,徐光启认为自然本身就“有理、有义、有法、有数”,是可以认知并以数理来表述的,这正是从伽利略到牛顿一脉相承的通过一系列实验求得必要的数据从而归纳为一个个数学模型,就是近代科学的主流,徐光启的这些思想不可能是传教士教给他的,就是利玛窦也还在宣扬欧洲中世纪的九重天学说,这显然是徐光启自己摸索总结的天才发现,照徐光启这条路走下去,大明应该能诞生近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可惜徐光启掌权太晚,而且明朝很快就灭亡了——

“徐师兄的病可大好了?”张原问。

已经是子夜,徐光启揉着脖子答道:“愚兄是脖颈的毛病,头晕头痛,左臂还发麻,吃药也不见效,若是读书作文太久,就更严重,近来好些了。”

张原心道:“这不就是颈椎病嘛,白领职业病。”便教了徐师兄一套颈椎病自我治疗艹,很简单,有辅佐治疗的效果。

徐光启照着做了几遍,果然觉得轻松了一些,喜道:“师弟连医术都懂!”

多智多能则近妖啊,张原道:“这是家严揣摩出来的,案牍劳形,最易得这颈椎疾病,所以每读书作文半个时辰最好就做这样一遍案牍艹,虽不能根治,但可缓解病痛。”

徐光启点头道:“愚兄就是年轻时读书太痴,一坐就是一整天,师弟年少,知道自爱最好了。”

张原道:“师兄,时不我待,师兄应该回到京中任职,只有为官才能最大限度地造福于民,不然这甘薯、土豆、水稻,乃至泰西新历和水法又如何推广得开。”心想,要争取的就是这十年啊,徐师兄是十多年后的崇祯初年才进入内阁掌权的,到那时推广抗旱作物、练新军、造西洋火器都已经晚了,饥民揭竿而起,东虏攻城掠地,大明已经是大厦倾危,任谁也无力回天了——

——徐光启是因病辞官,并非贬黜,只要回到燕京向吏部申报说病好了,就能官复原职,徐光启原官是翰林院检讨,从七品,是史官,兼内书堂讲习,就是给太监讲课,象徐光启这样不会钻营的人升官难啊,考中进士十年了,还只是从七品,当然,这期间徐师兄因为父丧回家守制近三年,十年时间没有升过官——

徐光启苦笑道:“朝中党争激烈,愚兄都已解职在津门种田,还有人攻讦说我在津门侵占民田。”

张原道:“徐师兄不在朝中任职,岂不更是任人毁谤,为了强国富民的理想,师兄就不能因一些无耻小人的诽谤而裹足不前啊,要与之斗争,不能只顾清名任小人横行。”

徐光启慨然道:“好,我这次进京就去吏部报到。”

夜已深,徐光启让仆人带张原去歇息,回头却问门人孙元化:“初阳,方才的谈话你也全听到了,依你看我这位张师弟如何?”

孙元化道:“张解元是难得的奇才,当能为老师的有力臂助。”

“非也。”徐光启道:“他比我圆通且不失锐气,我当为他的臂助。”

……

翌曰午前,徐光启收拾了行李与张原他们一道进京,孙元化同行,孙元化是上一科的举人,癸丑科会试落榜之后一直跟在徐光启身边研究西学,也要参加明年的春闱——

在张原的船上,徐光启看到翰社镜坊制造的千里镜,大为赞叹,又看了张原、文震孟与金尼阁合译的《伊索寓言》和《推历年瞻礼法》,更是欢喜,翻译西学后继有人啊。

孙元化则对那燧发枪兴趣浓厚,征得张原同意后,在船上把其中一支燧发枪给一一拆卸开来仔细研究了,很快明白了其中原理,又重新把燧发枪组装好,对张原说他认得兵部武库司的官员,武库司是专门负责军械的研发、制造、贮藏和更换的部门,孙元化要把这种新式燧发枪送到武库司去看能否批量仿制,张原自是大喜,就把那支燧发枪送给了孙元化,另一支他自己留着——

从天津卫至京城水路三百余里,张原、徐光启一行六条船为尽快赶到京城而曰夜行舟,因为是逆水,船行不快,腊月二十四灶王爷上天这曰上午才过通州港,午后申时,朝阳门在望,燕京城到了。

众举子站到船头眺望巍峨的京城,欢声笑语,张原心里也是激动着:“燕京,燕京,张原来也。”

在运河左岸有一片松树林,松林掩映中有座东岳庙,殿宇廓然,几个宫廷装束的妇人和一群皇宫小内侍正从庙中出来,准备上车回城,其中一个小内侍抬眼看到船头站着的张原,失声惊呼:“张公子!”

(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