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腰刀还有一个特点,如果试刀锋,可从头上锊下几根头发来,把其中一根头发横放在刀刃上,只要轻轻一吹,头发立刻断了;接着又吹第二根、第三根……每根都是瞬即断为两截。这种腰刀还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更是方便、卫生。
保安腰刀锋利无比。削铁,刀口不缺,刀刃不卷。削发,只要把头发放在刀刃上用口轻轻一吹,头发立即就断。传统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工序多者达80多道,少者也有30-40道。一般是先把择好的铁反复锻打,然后劈开加钢,最后淬火而成。其中制坯时的加钢、炼烧后的淬水至关重要,恰到好处的处理能保证刀具刚韧相济。
仅制作刀柄一项,就要对黄铜片、红铜丝、白铁丝、牛角、塑料等不同材料分别进行加工,然后将其巧妙叠合胶铆而成,雕绘上种种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抛光打磨完毕,顿生五光十色,耀人眼目。
刀面上刻有七颗星、五朵梅、一条龙、一把手等图纹,纹饰精细;刀柄由红、黄铜片和铝片、牛角等材料叠合铆成,打磨后色泽艳丽,犹如彩锦;刀鞘多为铁鞘铜箍,配以装插的钢制镊子,既增添了刀鞘式样的美观,又可以防止刀体从鞘中滑出。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历史上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保安族人民经数百年岁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锻造出来的民族文化瑰宝。
保安人制作腰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保安人经过七八百年打制保安腰刀的丰富经历,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流程,特别从定居于大河家以后,保安人凭着勤勉与智慧,在艰辛的打刀生涯中,从传统打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吸纳先进技术,提高锤炼技术,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以工艺精巧,样式美观,刀刃锋利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保安腰刀与人们熟知的藏刀、蒙古刀一样,既是生活用具,也是一种装饰品。当然,也是馈赠贵宾亲友的首选礼品。保安腰刀作为保安族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以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而风行与西北一带,甚至在一些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因为保安腰刀不仅是保安族传统工艺的一部分,他更是保安族人民血液与灵魂的一部分。
冶洒力海,保安族,1973年剩余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河滩村,家族世代打制保安腰刀,伯父冶陕家宝系鱼刀的创始人,父亲冶古白更是保安族地区有名的制刀能手,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安族要到锻制技艺”传承人。
冶洒力海从小就出入家中的腰刀作坊,耳濡目染,深得保安腰刀的制作要领。16岁时便可以独立完成所有工序,善于制作马头刀、波日季、雅吾其等品种,尤其擅长家族独门传授的鱼刀。目前,冶洒力海是首屈一指的鱼刀制作能手,他一直坚持以纯手工打制鱼刀,制作的鱼刀精致美观、经久耐用,在保安族地区享有盛誉。
打制一把传统的保安腰刀,要经过选料、熔化、锻打、加钢、淬火、刻膛、起刃、钻眼、整形、定制花纹、打磨抛光等40多道工序,有的刀子甚至有80多道工序。由于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娴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得以不断增繁,相继出现了十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满把子、珠算刀、折花刀、鱼刀、西瓜头、马头刀等各种特色品类。
仅制作一把刀柄一项,就要对黄铜片、红铜丝、白铁丝、牛角、塑料等不同材料分别进行加工,然后将其巧妙叠合胶铆而成,雕绘上种种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抛光打磨完毕,顿生五光十色、耀眼夺目。
而刀面上刻有七颗星、五朵梅、一条龙、一把手等图纹,纹饰精细,刀柄由红、黄铜片和铝片、牛角等材料叠合铆成,打磨后色泽艳丽,犹如彩锦,刀鞘多为铁鞘铜箍,配以装插的铜制镊子,增添了刀鞘样式的美观,又可以防止刀体从鞘中滑出。
每户保安人家都有铁匠,每位铁匠都有自己的特定刀面图案,有的图案是某位铁匠的标志代号,有的图案蕴含着一个美好的传说,或者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保安腰刀熔铸着保安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见证者保安族形成发展的历史,真是的反映着保安族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风格,蕴含着保安族人民特有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保安族的文化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作。
享誉世界的保安腰刀曾经是保安族人民的一种文明图腾和象征,它让保安族的文化传承历史在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文化中走过了一段艰辛而又不乏光环的苦旅。然而,在市场经济成为一种历史潮流和时代最强音的今天,保安腰刀却面临着一种令人担忧的尴尬。
在2006年6月10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前夕,作为保安族最具代表性的保安腰刀的锻制技艺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角度讲,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保安腰刀的保护现状并非十分乐观。
保安腰刀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伴随着保安族的发展历史,体现着保安族人的勤劳智慧和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工艺品,保安腰刀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艺、丰富奇特的文化内涵、完美精致的造型以及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的特点而享誉海内外,与新疆的英吉莎小刀、云南的阿昌刀齐名天下。
甘肃省文化厅厅长马少青不仅是一位地道的保安族人,同时也是保安族族源问题的潜心研究者。他说,关于保安族的族源之说,在学术界众说纷纭。
一种是以蒙古人为主的说法,另一种是回族为主的说法,第三种是以色目人为主的说法。第三种观点的支撑是,保安族以信仰***教的色目人与回、藏、蒙、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而成。
马少青比较赞成这种说法,他认为这种观点较可信,并且尊重了本民族的意愿,也与各种历史传说、语言特色、人种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相吻合。
保安族族源问题也许仍是今后一个时期进行研究探讨的话题,但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复杂变迁的历史轨迹,才让保安腰刀蒙上了一层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神秘色彩。
保安腰刀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保安族人民用自己独特的冶铁技术创造了灿烂的腰刀文化。新中国成立前,保安族贫苦农民为了谋生,男子大多从事副业,冶铁手工业是其主要项目之一。
据大河家镇一位年长的保安族老匠人讲,那时高赵李家村共有100多户人家,其中铁匠占到全村人口的一半左右,有的一户人家就有两个铁匠,甚至一家几代人都从事冶铁手工业。到1949年,高赵李家村的男人几乎全部是铁匠。
他说,冶铁技术的传授,大都是父子相传,技术高超的匠人才收学徒。冶铁的匠人,大部分是半年耕种,半年打铁,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打铁。只有少数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
也许正是在这样一个独特而又颇具民族文化内涵的环境氛围的作用与刺激下,1957年,当时的地方政府就把分散的制刀工匠组织起来,在大河家镇建立了刀具厂,并开始成批生产保安腰刀。
其后,随着保安腰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逐渐畅销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有的还远销我国港澳地区及日本、印度、沙特、尼泊尔及西欧各国。
搜【完本網】秒记网址:anЬen.МΕ 书籍无错全完结